文物鑑別真偽的五個簡單小辦法

乾隆款銅爐 S202000007 上

文物鑑別狀況,到底在哪了才能買到真正的古董瓷器
古董瓷器知多少,收藏投資幾多難。真假難辨人與鬼,紛紛擾擾數百年。

收藏古瓷,首先要對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狀況有所了解,因為各個時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徵,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製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的演變過程,這是鑑別古陶瓷的基礎。鑑別時可以從器形、胎質、紋飾、款識、底足等五個方面進行識別。 一看器形。陶瓷鑑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古董瓷鑑定可以通過傳統的實物上手目測鑑定方法來判斷,眼力鑑定,此種鑑定方法是通過一些對於瓷器有豐富研究以及鑑賞經驗的鑑定專家或資深收藏者來進行鑑定。通常在鑑定古董瓷器可以通過瓷器的款識、器身上的紋飾、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一五零零二一五零零五三 吳先生

款識:每個朝代款識的書寫都不相同,官窯跟民窯的款識也是不相同,現今的傳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兩代的瓷器較多,這些明、清的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徵。比如說,明代款識就有「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所以,款識是鑑別斷代的方法之一。

紋飾:每個朝代根據當時的民風,特別是當朝帝王的喜好,會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徵。無論是器身紋飾的題材、內容、手法以及工藝技術等,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固然,紋飾也是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時期的瓷器中的青料會有暈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當時特有的現象,這是後代的仿品都無法準確仿造再現。清朝雍正時期仿的永宣年間的器物,通常會用復筆加重點染青花的方法來刻意仿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為鈷料的不同,也就沒辦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鬥彩瓷器的紋飾當中有種「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現象,畫人物時衣服的紋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著著單衣。這些細微的時代特徵,通常會被後朝及現代仿造者忽略。

器型:每個朝代因為民風不同,在器型有也會有一定的區別,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明大粗」的說法,明代風格相對比較粗礦,在於器型上也是比較喜歡粗礦型的,旁邊器型都會比其他年代來的大粗的感覺。

胎釉:古有「胎為骨,釉為衣」的說法。我們在鑑別胎質的時候,可從器物底物沒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煉的純凈度以及燒結的縝密程度。因為每個時代淘煉的方法有區別,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國時期,胎土中的金屬含量以及雜質為較多。

很多人都喜歡收藏古董瓷器,然而歷史上某些人出於各種動機,對古陶瓷製作了大量複製品或偽品出現很多在市面上,稍不注意可能就買到贗品。那麼古董瓷器鑑定怎麼做呢?

1、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藝:瓷器成型工藝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例如,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時,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脫坯脫出來的,而不是手拉坯。它們的區別就是拉坯薄厚較均勻,脫坯摸上去則會高高低低,不很均勻;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2、看古董瓷器的款識:款識表明一件瓷器的時代、製作者、窯口等,也是鑑定古瓷器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為主,如果用放大鏡照一下,發現多是深厚下沉,是後世絕難仿效的特徵。道光以後的款字泛青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窯的瓷器,然而字體、筆法與乾隆時不同,基本可判斷為贗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依據。

3、看古董瓷器的注漿工藝:如果一件款式為清康熙年制的,採用的是注漿工藝,那麼就可以確定是仿造品。因為注漿工藝是到了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製作工藝。

4、看古董瓷器的紋飾:瓷器上的紋飾都刻印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例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紋飾,少則三、四層,多則七、八層,層次多布局密,這些不同的特徵,都為我們判斷瓷器年代提供寶貴線索。

5、看古董瓷器的釉質:不同時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鑑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例如老瓷器所謂的寶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澤,光澤里含油,新瓷器的則是光澤直白,沒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油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文轉至每日頭條

回到頂端

會員登入